|
发表于 2016-8-28 00:18:00
每到汛期,大雨过后,城市内涝就成为大家“吐槽”的话题。汛期过后,天气逐步干旱,如何留蓄雨水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我们所生活的城市,怎样避免“雨季看海”?同时,又怎样利用宝贵的水资源?在石家庄,海绵城市建设已被提上日程。
“雨后多看海”城市排水系统成焦点
入夏以来,席卷中国南北的特大雨情一直牵动着众人的心。暴雨袭击下,7月上旬的武汉几成“孤岛”,山西太原内涝严重,北京、天津、石家庄、西安、葫芦岛等城市也纷纷沦陷,暴雨各色预警频发,道路积水,地铁倒灌,出行困难。特大暴雨带给城市排水系统的考验被搬上了台面,成了多方瞩目的焦点。
针对我国各大城市“雨后看海”的现状和难题,国家已出台并大力推动“海绵城市”建设,作为解决城市内涝的治本之策,并一定程度上调整水资源配置,使暴雨变“灾”为“益”。目前,中央财政已支持包括北京、天津、石家庄等在内的30个试点城市。“十三五”规划也将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城建改造的重点方向。
什么是“海绵城市”建设?
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。“海绵城市”应当能够很好地应对汛期从小到大的各种降雨,同时又能合理地资源化利用雨洪水和维持良好的水文生态环境。
为何建?
确保雨季不内涝、旱季有水用
据统计,石家庄市区二环路以内的硬化面积达80%左右。高楼、马路、广场和巷道……挤占了绿地和湿地,不透水、不透气,强降雨时,干涸的城市不仅不能“饱喝”一顿,反而会形成巨大的地表径流,产生内涝。而另一方面,石家庄市严重缺水,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十分之一。
若城市会“呼吸”,下雨时“吸”旱时“放”,矛盾就能得到有效解决。
石家庄市排水管理处总工办主任张凯伟算了这样一笔账:按照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计算,二环内年降雨总量约5000万立方米。目前,能渗入地下的雨水仅占雨水总量的15%-30%,即最多渗1500万立方米。按照国家标准建成“海绵城市”,70%的降雨要就地消纳和利用,这意味着,石家庄按此标准建设后,渗入地下的雨水将增加2000万立方米。可蓄满10条民心河。
怎么建?
通过改造,发挥绿地、水体、道路、建筑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渗和缓释作用
老旧小区场地有限,植被不多,以控制径流污染为主。新建小区将按海绵城市标准建设。物流园区可集中改造,对径流污染进行控制。绿地建成下凹式绿地,便道铺透水砖,有利于雨水渗和滞。结合海绵城市建设,石家庄还会充分发挥民心河与周边公园水体的调蓄作用,实现小雨不积水、大雨不内涝的目标。
市海绵办常务副主任武勃告诉记者,上述区域再加上地道桥泵站、滹沱河生态区、龙泉湖公园等多项工程,能够实现到2020年约57.4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。
目前,石家庄市城管委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,正在进行石家庄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区详细规划的编制,重点区规划范围约30平方公里。海绵城市并非再建新城,而是用新理念改造城市,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的同时,充分发挥城市绿化水体、道路、建筑等对雨水的吸纳、蓄渗和缓释作用。
如何用?
吸纳雨水通过净化,可用于浇灌、景观、洗车、冲厕
将来,我们住的小区是这样的:地下建雨水蓄水池,并与楼房的雨水管道相连,降雨后大部分雨水汇流至蓄水池中,雨水通过人工净化和自然净化,可用于浇灌、景观、洗车、冲厕。
|
|